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巨幅书画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巨幅书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万寿图有多少卷?
上下两卷
《万寿图》主要是气势磅礴,宏大精致。卷中万个寿字,万种写法,字字形态各异,章章气韵一致。每九十九个寿字加一个含寿意的贺词,每九百九十九个寿字间,又夹以九个大寿字,加之长卷***用色宣纸张,用彩墨写成,装裱精美。
《万寿图》长达一百六十米,重达十二公斤,计二百三十折的巨幅书法长卷,在山西省繁峙县农民侯吉才精心书写下,历时十六载终于问世,成为此间书法艺术界一大新闻。
各位大神们,如何评价鲍贤伦这张即将展览的巨幅书法作品?
作品正文共63个字,字径1米左右,作品由7张5米高2米宽的巨幅宣纸组成。好家伙,又是一项吉尼斯记录,可喜可贺!
新浪新闻以《他写了63个字,比16张乒乓球桌还大,书法展没办就先火了》为题,对这次活动开始预热,估计要火起来!
我在想,现在的书法大咖们都把心思花在“形式”的创新上,就是不知道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有没有提高!
不过看过网上的作品之后,却有些遗憾!
除了粗、黑、壮,难于发现其他什么特色。
鲍贤伦在隶书方面颇有建树,从隶书到汉碑,到汉简和秦简的简牍,实际上他的字并不适合写成巨幅,写小反而有书卷气。就这幅即将展览的史游《急就章》来说,无非就是新酒瓶子装旧酒罢了。
我认为,书法的篇幅大小,实际上要根据需求的来定。比如你给朋友写一封信札,那就得是手札的形式,你弄一张大六尺宣纸,那就让朋友没法看,甚至很尴尬!你要写大,过去写标语,“农业学大寨”、“要致富,少生孩子多养猪”,那个标语需要写大,不是这个应用场合,纯粹是为了博人眼球,那就是一种哗众取宠了!
我觉得这幅作品既无艺术水准,也完全没有创作必要,尤其是在当前疫情刚刚放缓,百业待举的情况下,更不应该干这种铺张浪费,聚众***的事情。
一般干这种事情的人多半是有点着急出名,可是这位鲍贤伦贵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可以说应该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物,他居然有这种闲工夫?
写这么大的字,书法水准能不能把控得住,先不去管他,先说说创作这种超巨幅书法作品是为了什么?
为了吉尼斯纪录的话,要明白外国人是不玩中国书法的,至少外国人不会写这种超大幅书法,都在抗疫之中,哪有这个功夫?
再看作品的书法水准,由于字体过大,显然鲍先生已经难以控制书写工具,什么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统统靠边站,我想在现场鲍先生心里唯一操心的恐怕就是摊子已经支起来了,顺利写完就好!
事实上,我们看这幅作品无任何可圈可点之处。那你要说有什么打动我的,那就是鲍先生已过花甲之年,竟然有这等硬朗身体,这等想法,着实令在下佩服!
随文粘贴的都是鲍先生作品。
现在不应该急着办什么书法展,人都想出名,但是全国抗击疫情还处在关键阶段,除非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其他的事都可以缓一缓。小编认为,作者可以举办网上书法展,既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又避免了人流向某个地点的聚集。
如果你对浙江书法界的现状有所了解,那么,对于鲍贤伦为什么要在这样特殊的时间,想要举办这么特殊的展览,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浙江书坛自朱关田退休后,基本上是鲍贤伦与陈振濂的天下了。老鲍是文化厅副厅长,老陈是西泠印社副社长,能量都很大,“一山如何才能容二虎”呢?
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最后的结果是鲍贤伦当浙江省书协***,陈振濂当中国书协副***。在省内陈听鲍的,在全国鲍听陈的,有点意思。
此法不是浙江发明的,最早出现在江苏,后来甘肃等地也要是“照方抓药”。这样,相互平衡,相互牵制,又必然会相互对比。
而“鲍大人”此次写大字,多少受陈振濂的影响。去年老陈搞了个“鸿篇巨制”展,也是写大字。生命不息,比拼不止。鲍大人被带节奏了。
“惟我独尊”,远比“绝代双骄”更令人神往。
陈也好,鲍也好,对于这此大之字,古人未曾有过,它应该是近四十年来“展厅书法”的产物。
现在的美术馆、艺术馆,越修越大,越修越高,作品太小,挂在展厅,就如同将一粒米投入一锅水中,煮出来的水丝毫感觉不到米的存在。于是,作品便越写越大,字也越写越大。
但是,大字,绝不是小字的简单放大。写一米以上的字,没有古法可循,只能摸索着前进。
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字”来说,很遗憾,评论家们认为,并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纯粹是以“大”来冲击人们的视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陈振濂、鲍贤伦。
荆霄鹏创作巨幅楷书作品,真的超越了田英章吗?
田英章书法有着整齐规范的艺术效果,这与他的审美爱好和追求有关,是自己经过学习古人探索出来的风格。这种风格的追随者众多,荆霄鹏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深的田法的学生之一。
若是谈及超越问题则需要涉及一个发展问题,就是在田字上是否有推动,或者说能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如果符合这两者那么可以说有所超越,但是细品荆字我们看到的只是对田字的继承,并没有独特的风格,所以认为他是没有超越田英章的。
以荆霄鹏的资质其实有望超越他的老师田英章,一直重复老师的风格面貌,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现实因素和思想人生格局问题。如果出生寒门,倘若有一技之长便可以使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出于现实问题也不会随便考虑放弃自己的饭碗。又或者说认为田字无法超越古今第一,那么就会论为书奴一直在田字风格中。
因此想要超越老师或者某个书家,就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并且加以放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老师也有老师的局限性。客观看待各个书家长处和短板,再加以正确引导自己的优势,那么超越老师便不是空想。
荆霄鹏的巨幅楷书也许是尺寸上超越了田英章的作品了,但书法内容上来说,真的谈不上什么超越。
田英章老师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就是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字写的跟自己的“田楷”非常像、非常接近。从这个角度来说,荆霄鹏写的再好,也超越不了田英章,因为他只是在老师的藩篱下折腾。
打个比方来说吧,你在一间房间里再折腾,你还是这家的。只有你走出去这间房间,然后再盖个房子,这才算是自立门户。如果你能把自己盖的这个房子,盖的更高大一些,那才算是超越了。
再举个例子吧,宋四家:苏轼、[_a***_]、黄庭坚、蔡襄的书法老师周越,宋四家赫赫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周越,这才算是真正的超越。黄庭坚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米芾在其自述中说:“余年十岁写碑版,学周越;苏子美札;自作一家。”章惇介绍蔡襄书艺时说:“君谟(蔡襄字)少年时,乃师周越。”
那么后来为何这四大家都能超越老师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越的书法主要在继承,而四大家的书法,特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的书法在创新。书法不管你学谁的,老师是谁,如果你自己不能创新,只是被老师的风格所笼罩,那你写的再好也不算是超越。
又如黄庭坚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苏轼说:“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不难看出,他们批评周越书法的一个关键字“俗”,俗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
田英章门下***众多,大家写出来的字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样,放在一起如果没有落款,几乎分不出是谁写的。这种的书法艺术性可以说是大打折扣,千人同面,这就是“俗”了。
以上是翰墨本人的一些看法,权当抛砖引玉吧。我们就事论事,不喜勿喷。
荆霄鹏超过与不超过田英章有区别吗?
荆霄鹏超过田英章,他是馆阁体,超不过田英章,他依然是馆阁体!
馆阁体与书法是泾渭分明的,馆阁体越是写到极致,越是与书法背道,此事是不容分辨的!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一个书法家如果想写馆阁是件极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能,他绝对是不称职的书法家!一个书法家首先要掌握的是汉字的最合理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基本可以说是馆阁体式的结构,充分地掌握了这种基本结构之后,才能去考虑打破这种结构,打破了这种固化式的结构,才可以称为书法的入门。
对于荆霄鹏来说,从他的行书里,依稀能看到点转化。可是,馆阁的毒害太深了。而这种转化是削肉刮骨的,是撕心裂肺的涅槃,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是不可能成功的!
两个师徒,一模一样,不分高低,贻害万人。
板正欧体,怎是书法,徒有虚名,贻害无穷。
万众从之,不明就里,艺术鸿沟,隔断大众。
古代先贤,早有论断,虚心学习,眼界广阔。
你见过/写过的最喜欢的书法作品?
书法最早作为一种艺术品出现是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晚期,当汉字从用利器刻画改成用软笔书写,甲骨文演变为石鼓文,“书写方法和技巧”就形成为一种艺术。
现存的历代书法作品有石鼓文类、篆书类、隶书类、汉简类、草书类、楷书类和行书类等,但是这些书法作品一般都是以拓品或临摹***印刷品的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真迹原件我们几乎看不到,就是博物馆里展出的作品也都是***品。
我能有幸看到的最好的书法作品原件是国内展览的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其中最喜欢的是广东岭南派书法代表麦华三的作品和现任广东书协***张桂光老师的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巨幅书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巨幅书画作品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rtongyifu.com/post/3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