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名家书法理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名家书法理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人研究书法的书有哪些?
1.汉代书法理论:
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了纯粹以书法成名的书法家,并且形成了流派与家学。书法家的只言片语都开始被世人珍藏,可以说,东汉时期的书法已经完全成为自觉的艺术门类了,书法理论的相关著作也开始大量出现。比如: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势》,《九势》,《篆势》。这些理论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关于书法基础的相关内容,了解关于草书篆书的起源等知识。
2.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时期。比汉朝更多,更广泛。这时的书论以字体的发展,风格演变与鉴赏以及书写技法等方面为主,展开论述。如:成公绥《隶书体》,王羲之《书论》,羊欣《***古来能书人名》,袁昂《古今书评》,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庾肩吾《书品》等,这些书法理论文章对书法的综合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大家可以酌情参考。
3.隋唐时期的书法理论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名家众多,书学理论也是成绩斐然,在书学历史上地位很重要。这个时期的书法理论以崇尚法度为基本原则,承接了南北朝时期的书论风格,而提出自己的新意见,如:李嗣真《书后品》,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议》《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欧阳询的《用笔论》,虞世南《笔随论》,褚遂良《右军书目》等,喜欢唐楷的朋友可以参考这些书籍。
4.宋元时期的书法理论
宋元时期的书法风格以尚意和复古为主要核心,其代表人物为苏黄米蔡,欧阳修,姜夔,赵孟和刘有定。比如欧阳修《试笔》,苏轼的《论书》,黄庭坚《论书》,米芾《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赵孟的《松雪斋书论》等。这些书籍可以为喜欢宋元书法的朋友们提供帮助。
5.明清时期的书法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他们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
古代书家一如浩瀚夜空的星一样多,枚不胜举,就在书法字典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就有几千名。
现例举著名的书家,我喜欢的第一个书家,王羲之。
是晋韵的代表。字具遒美劲力。取胜于流便,无定法,情性表现出了文人风雅。
唐代颜真卿是喜欢的第二位书家,其祭侄稿属于第二行书。奔突感情,血泪书,写出了心电图。
颜体,笔画筋骨血肉皆备,圆转方折皆存,大气厚重,正气凛然状,端肃整饬。
与晚唐柳公权称为颜筋柳骨。
第三位书家清代赵之谦,碑学钻研,魏碑篆隶,皆是精通。典雅拙朴。其书札,写的葳蕤生茂,行书参进碑以,特别味道。
书家非常多,每个朝代,书家辈出。而今书法家更是多而普遍,然而仍然等待大浪淘沙,千磨万漉虽辛苦,风吹狂沙始有金。
本人习练拙作
康有为的书法好在哪里?如何欣赏?
清代的书法,早期崇尚帖学,受帝王影响,赵孟、董其昌书风大盛,时至晚清,文人学士多开始致力于金石考据,尤其是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倡导下,形成了尊碑抑帖之势,碑派书法大兴,一改此前风靡的柔媚书风,转而向雄强刚健之风发展,那么康有为的书法到底好在哪里呢?
康有为的书法具有篆隶笔意。
稍微简单了解一下康有为(1858—1927)字广夏,号长素,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贡献卓著,他提倡碑学,呼吁书法创新,说到书法创新,人们对康有为又持有不同意见了,晚清是一个文化出现剧变的时期,自然书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或许康有为也在学习欧阳修,认为“书法不能专仿古人”,
我们都知道,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明代尚态,清代乾隆以前为“帖学期”,乾隆以后为“碑学期”,即便如此清代书法还是有模有样的,直至到了清末,康有为呼吁书法创新开始,几千年的书法就开始走偏了,确切的说,康有为将碑与帖融为一体,你说这是创新,又像是在复古,你说是在复古,可又“碑贴一体”,
所以从康有为自身的书法观念来理解分析,可以稍微得知,康有为的书法是带碑学中的篆隶笔意的,只是他自己不承认自己的书法是在复古而已,他的所谓书法创新让人难以理解,其书法看似起笔***,行笔重按,收笔老辣,转折处皆圆转直下,长撇大捺,气势开展奇宕,
但有人认为他的字带有虚张声势的“霸悍”之气,线条没有质感,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当然了,委婉的说是具有篆隶笔意的,并非一无是处,开篇就提到了,晚清书法是“尊碑抑帖”之势,这样又可以理解,康有为的书法创新还是围绕古人的碑学与贴学基础上,传统文化底蕴还是保留住了,不像当代书法创新的“出阁”了,毫无笔法、章法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名家书法理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名家书法理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rtongyifu.com/post/4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