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收藏中国名家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日本收藏中国名家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书法通史谁出版的?
中国书法通史是真田但马和宇野雪村出版的。
日本学者真田但马和宇野雪村二人合著的《中国书道史》大约2000年前后介绍到中国,是由瀛生与吴绪彬二人合作翻译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译名为《中国书法史》。这是因为日本习惯于把汉字书法叫书道,中国叫书法,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都是指汉字的书写和欣赏。
日本书法大师?
日本的书法家当中,最为著名的是“三笔三迹”,他们分别是初期的“平安三笔”,空海和尚、橘逸势和嵯峨***,和中期的“日本三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
这六个人几乎可以代表了日本书法的最高水平,其中空海和尚与橘逸势是作为“遣唐使”来中国求学的,他们以极高的天分广泛吸收唐代的文化,并且将其带回了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发展。
初期的“平安三笔”有着明显的唐人法度,在继承上日本人是不遗余力的!
其实日本人学习中国书法并非始于唐代,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中国隋唐时期的书法,影响了日本的飞鸟时代,晋唐的书法在日本的奈良时代最为流行,而日本平安时代的书法,则甚至能够比肩于唐人,甚至在日本的大正时代,也广泛吸收了中国北碑书法。
所以,日本继承了中国书法的多样性,并且也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日本的“三迹”当中,藤原行成是被日本比作“王羲之”的人物。他写的一幅字也被誉为了日本的《兰亭序》。
被日本供奉的王阳明的行草书法,比当今的书法大家如何?
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阳明先生可以说名动寰宇妇孺皆知,书法是他的余事,他主要是伟大的军事家、哲学家。其用兵如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智慧超群,被奉为圣人,非我辈可论者!
其书艺也很高超,楷书劲健端庄,意度堂堂。在端正中寓妍巧,工整里融流利。其行草书属秀雅一路,每一欣赏,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再细审其用笔十分精到无懈可击,达到非常高的境界,非一般人能与之比拟的。
如单纯书法相比,当代大家亦有可能与之抗衡。若总体学养全面相较,那就是霄壤之别,判若云泥,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里,能静心去搞艺术的人少之又少!少有一点成就,便四处卖弄,博取名头噱头!真正的大家,大都安于寂寞,远离尘嚣!恪守着自己的一片净土!安然自得!
王阳明是明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因为他的思想成果太显著了,所以掩盖了他的书法天才,其实他的书法水平一点也不低,是实实在的书法大家,当下的人,应该谦虚点,拜先人为师!
被日本供奉的王阳明的行草书法堪比王羲之,比当今的书法大家如何?王阳明是四大圣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之一,其核心思想“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单从此点来看非当今大家可比。
但,审美因人而异,现在附图如下大家可对此进行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一、王阳明行书太极图说.宋周敦颐撰.明王阳明书.清末填墨本(局部)
二、王阳明草书若耶溪送友诗稿(局部)
在日本有多少中国的文物?
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840年前,一个是1840年后流失。
1840年***战争前,国力尚盛,流失出去相对较少。1840到1945年,一百年时间,历次战乱,内贼外盗,或走私盗掘,或巧取豪夺,或公然抢掠,流失文物难以估量。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京沪区办事处组织编制了一本《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旨在抗战胜利后为向日本追讨自甲午(1894年)以来被劫夺珍稀文物和要求战争赔偿。
《文物目录》书中收录甲午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书中囊括的只是有据可查、铁案如山的劫掠文物。
委员会实际统计得出,在1937年至1945年间中国各地被日军劫掠和毁坏的历史文化古迹741处,书画类1.5万多件,古器物类1.6万多件,碑帖类9300多件,珍稀书籍类300万册,文件类60多万件。而日本方面通过其他未知渠道劫掠的中国未知文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抢劫图书和手稿300万册、文物360万件。”――网上引用这段话最多,但笔者实在找不到出处,姑且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日本战败后,曾归还掠夺文物16万车,珍贵文物约2000件,部分保存在台北故宫和台北历史博物馆。
网上有很多未归还文物的介绍,但配的国宝文物基本上都是在1840年以前流失出去的,这些是要不回来了。只有发现了某件在日本展览的文物与《文物目录》中记载的相符,这样的文物尚有一争。但日本人也有这套《文物目录》,目录上记载的又未归还给中国的文物,他们暗藏,不公开拿出来你就没有办法了。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数据,1840年***战争以来,中国流失的文物1000余万件。
谢邀。很多人只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掳掠了大量中国文物,却不知道还有大量文物是被中国商人低价抛售给外国买家的,更不会有人知道,日本也拥有大量中国文物。一般说来,日本所拥有的中国文物主要有三种来源,第一是随着古代中日交往而获得的,第二是在清末低价收购的,第三则是在抗战时期搜刮的。具体的就让子渊为大家一一介绍。
众所周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中日两国自古就有着文化交流,从东汉皇帝赏赐汉委奴国王蛇钮金印开始,中国文物就不断流传至日本,算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中国文物艺术品中,日本人最喜欢的就是瓷器、佛像、书法这三样。随着唐宋时期遣唐使归国与中国僧人访日,无数珍贵瓷器和精美佛像东渡,而王羲之、怀素等书法大家的墨迹摹本等也被一并,日本贵族迅速为中国文化所折服。
▲日本遣唐使
至于茶道等文人审美趣味的传入,则在日本文化界掀起了一股茶艺风潮,龙泉窑、吉州天目盏、建窑油滴天目等简约秀美的瓷器,也成为当时京都平安王朝皇室贵族与茶道、花道人士争相追求的珍品,正是因为有如此历史渊源,20世纪初的日本上层主流对中国茶具瓷器的兴趣远远大于其他珍宝,而且日本人对色彩极简的宋瓷颇为痴迷,而不像欧美藏家那样,偏爱色彩绚丽的明清官窑瓷器。
“***战争”之后,中华国门大开,大量文物珍品流向世界,其中瓷器主要流向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比如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日本“千岁丸”号来沪行商,据随行人员纳富介次郎的日记记载,回国时他在沪上古玩市场花低价就廉价购买了一批元明清书画作品,这些文物都是逃避战乱的中国东南各省难民所出售。
▲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潇湘卧游图》
从此之后,中国大量珍贵文物通过“正常”的古玩贸易流入日本,到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左右,在华从事古董生意的日本商人就有50多人,主要分布与天津、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凭借这些城市的便利交通,他们可以随时将“购买”而来的中国文物,卖往日本、美国等地。当然,也有着一些中国古董商人在发现商机后,主动将藏品送至日本出售,比如留学日本的著名藏书家董康,他曾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将自己在北京旧书店购得的“永乐大典”中的17册,卖于京都帝国大学图书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收藏中国名家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收藏中国名家书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rtongyifu.com/post/4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