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静居自逸求名家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静居自逸求名家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建中的《土母帖》名列天下第十行书,为什么李建中在书法界毫无存在感?
李建中,又称李西台。北宋著名书法家。今天人们提起,往往一笔带过。作为当时能影响苏东坡,黄庭坚的大家,为何后世如此落寞?本人分析如下:
一,书作太少。虽然名气大,但作品少,这点有点像比他略早时期的杨凝式。试想,二人如果多一些手札作品传世,今天学的人定会不少。看看苏东坡就知道了,因为寒食帖的超常发挥,他的手札现在学习的人也不少。
二,风格不够突出。虽然与杨凝式一样作品不多,但杨的《韭花帖》成为活学《兰亭序》的经典。李建中同样师法二王,写的同样是传统,我猜想是性格限制了他才情的发挥。杨凝式人称杨疯子,正因思想与常人差异大,《韭花帖》才能如此大胆地利用挪位,字形一看都忘不了。从风格上来说,二帖用笔都极为含蓄凝练。李建中个人风格不是太强,也吃了一亏。
三,形成不了个人体系。这与作品少也有关。如果归类,也只能归二王一路。虽生活在宋代,但书法里还没有尚意的感觉。这点倒和蔡襄挺像!
李建中字得中,北宋著名书法家,人称“李西台”。他本人在北宋应该是很出名的。
黄庭坚在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的题拔里提到过他,说苏东坡的字有他的笔意,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
李建中书法学习魏晋和唐代书法,他的传世书法作品较少,有《同年帖》、《土母帖》传世。其中《土母帖》又被评为“天下第十行书”。
《土母帖》笔画丰腴肥厚,结字端庄稳健,即体现了魏晋风度也体现了唐代书风。
但是李建中本人在书法史上却少有人提及,一般都是一笔带过,一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太少了,没有形成一个书法体系。
而是,他的书法和宋代尚意书风格格不入,有继承,却没有强烈的个人书风。
早之前五代的杨凝式,和他也算是一类书家,虽有《韭花帖》、《庐鸿草堂十志图拔》传世,也未形成很大影响。
所谓的“第十行书”纯属扯蛋!
给古人书法排名次本身就毫无意义。王羲之的“天下第一”也不过是封建社会帝王凭借个人好恶判断的结果,作为书法爱好者不必迷信。
时代不同,书法作品的内涵必然会有差异,搞“关公战秦琼”的把戏岂不愚蠢?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从尚法到尚意似乎突兀,但实际上,中间有个衔接,那就是以杨凝式、李建中为代表的书法家,这其中,由于杨凝式太过耀眼,他的光茫掩盖了其他书法家。
实际上,李建中在宋代书法史上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书法家。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号岩夫民伯,京兆(今西安)人。 因做过西京留司御史台,故世称“李西台”。
李建中性喜闲静,淡于荣利,因爱洛阳风土,于是筑园池居之,取名 “静居”。
他诸体皆能,尤工于行书,得欧阳询之笔意,雄实笃厚。他字虽偏肥,但肥不露肉。正如黄庭坚所评:“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
他的行书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却蕴藏着醇古的风味,耐人回味。可惜他留传下的作品不多,著名的有《土母帖》《贵宅帖》《同年帖》等。
其《土母帖》笔迹洁净、笔力稳健、点画沉着肯定、收笔果断无疑、顿挫转折自然、引带恰到好处,于平实的点画中盈盈有书卷之气。章法上,行距宽松、字随势安、疏朗天然、温和恬逸。总的还是取大王的内擫书风。
《同年帖》则线条浑厚,圆转自如,苍茫而能保持文雅。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静居自逸求名家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静居自逸求名家书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rtongyifu.com/post/4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