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王蘧常,王蘧常书法字帖

gkctvgttk 2024-10-06 3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王蘧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王蘧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源自于文学知识,还是形成于书法技巧,你如何理解?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源自于文学知识,还是形成于书法技巧,你如何理解?

书法作品好不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个是技巧,另一个是趣味。

技巧是书法家基本功的展现,包含书写线条是否耐看,字体间架结构是否美观和谐,整体的谋篇布局是否合理。

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王蘧常,王蘧常书法字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趣味则是字外功夫的体现,是对“书如其人”的直观再现,跟书法家的综合修养有极大关系。

书法史上,常常有关于技巧重要还是趣味重要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大多数书法家认为书法趣味的重要性要大于书写技巧。

技巧说白了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书写技术,容易模仿,也容易掌握,而趣味层面的东西不是***都可以把控,它是书家的文学知识、文化修养、理想情怀、人生格局、生命意识等层面的综合体现,书法家的综合修养越高,他的书法的趣味性就越浓郁。

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王蘧常,王蘧常书法字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法中常有书卷气、庙堂气、金石气,等等,这些名词是用来形容书法趣味性的,能达到这些高度的书法家,肯定已经在技巧上达到了尽善尽美,他的书法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而不是单纯的写字

实际上,历史上那些可以称之为大师或大家的书法家,他们实际上是综合修养很高的文人,书法只是他们擅长的技能之一。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高低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字内功夫;一个是字外功夫,两个功夫缺一不可。而且,记得有位前辈说过一句话,书法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记住是“文化”,而不仅仅是文学知识,文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王蘧常,王蘧常书法字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杜牧《张好好诗》

题主说的很好,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数是文人墨客,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仅是字好,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唐代诗人杜牧留下的唯一墨迹《张好好诗》,除了诗的价值外,本身也是一件难得的唐代行书佳作,是学习晋唐笔法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还有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孝经》也被很多书家推荐为学习小草书法的精品之作。

贺知章《孝经》

宋代苏轼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多方面都很有建树,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更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书法、绘画、诗词、文赋、经济、鉴藏、篆刻、音乐等等方面都有研究。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是多才多艺,在绘画、古典字画的鉴藏、古文字学、古典文学、红学、诗词甚至八股文都有研究,他经常戏言自己不是个书法家,就是个老师,书法是一个文人应当具备的技能,不值得炫耀。

苏轼《寒食帖》

我们学习古人书法的时候,观摩碑帖临摹经典,我们就会走入古人的世界中去,感悟他们的思想情怀,他就是你,你就是他,用心灵去书写,每写一次都是文化的体验,不能领悟这些,你就很难做到临摹的神似,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一个书法经典,都记载了穿越历史长河的烟云往事——临写王羲之《兰亭序》,在你眼前而现的是曲水流觞的盛会娱情;临写《祭侄文稿》,你会再现颜真卿追忆哀思的伤心一幕、你去临写《寒食帖》,便会体味苏东坡的孤独寂寥。

我们经常会说某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有“书卷气”、“不俗”,而这些就是书法作品的“神韵”。观者可以通过这些笔墨线条去深入到书家的内心世界,领略到书家的脱俗之心、书卷之气,领略到书法笔墨线条上的“大雅”。

书法家的“书卷气”来自于书法之外的修养、学识,功利心、浮躁心都是文化底蕴不够所造成的。在中华灿烂的书法史上,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有卓越的文化底蕴和才气,书法只不过是其外化于行的自然流露,而透过其书法作品,又可以领略其气质风***和神情心性。

技法为基础,以文化为修饰补托。常见一些“资深”的书法爱好者,不屑于技法,也不屑于别人说技法,似乎说技法成了相当低级的层次,更津津乐道于性情文化等元素,我觉得只是本末倒置了。

书法的技法好无穷尽,而且所有的文化性情等元素,必须与技法接轨,才是书法艺术中有用的文化与性情。书法永远不能抛弃技法,必须要大张旗鼓的说技法、研技法,书法艺术的突破说到底还是要落脚于技法的突破。书法精英论、文人书法吹,大谈特谈高谈阔论书法中的个性元素、人文情愫,并冠之以字外之功的称谓,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把这个“字外之功”过分地夸大了。

书法艺术当然与文化涵养有关,书法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深厚的文化涵养与宽博的性格情怀是知名书法家的必备素质,但是,“惟文化论”显然是错误的,否则,书圣就不会是王羲之,而老庄孔孟。杰出的书法家需要文化内涵的滋养,但并不要求***都是唐宋八大家。

技法可学,文化需养。把文化性情融入书法,归根结缔还是以技法的形式、技法的途径来实现。不少朋友学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广泛涉猎书法史、书法理论、卷入艺术分歧纷争中去了,这个不是不需要,但临摹等“技法”手段不能弃。有的朋友花大时间读了多少书,梳理了不少理论,但手底下的工作停下了,因此,书法圈到处不乏“眼高手低”的爱好者。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书法、书韵、书境——书法的三大层面

文化知识和书法技巧在不同的层面起作用,单从作品审美来看,不仅有问题中说的两大方面,有三种层次是需要包括的,那就是书法、书韵、书境。

一、法,书之法。

技法是书法的物质基础!“书法书法”,书之法,无法何谈书?“法是基础”书法的笔法、结构、以及布局安排等技法是书法产生审美的基础,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说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谈的就是书法的物质层面—书之法。没有这些积累,书法就是空中楼阁,所以有些佛学***,文坛巨匠,书法不能为大家接受,原因在哪里?他们又文化底蕴,但是欠缺法发度,这样的书法是不能成为艺术的。

其二,韵,书之韵。

韵味是书法通往艺术的阶梯,韵味的呈现就不单只靠“书之法”可以达到了,这个时候学识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的审美、创造力等众多因素,需要我们哲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修养。如果欠缺综合修养和创造力,我们很可能只能成为“书法匠人”,当今田英章等老师们,技法非常成熟,但是饱受争议,其中之一就是书法“匠气有余,韵味不足”,而古代“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字是他们写的,文章也是他们写的,没有学识很显然是不行的。

其三,境,书之境。

境界是书法由“作品”成为“精品”的关键,书法要有境界,不能只是学有大量的知识信息,还需要有大修为,境界是综合学识、人生阅历、精神信仰之大集。当今书家所难达者,最难在“境”也。

启功老师之所以倍受大家推崇,关键在于有法、有韵、有境!而当今丑书百出,何哉?“无法无天”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王蘧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王蘧常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rtongyifu.com/post/6081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