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正蒙书画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正蒙书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阳修都举荐了哪些人,才被称为千古伯乐?
欧阳修我们很熟悉,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宋仁宗时期的朝廷大臣。然而他有一个伯乐的称号,为什么呢?因为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是他推举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欧阳修在晚年时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的考试。他提倡平实文风,反对太学体(既不平实,也不华丽)的文风。在这次考试中也有欧阳修的学生曾巩,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一份非常好的答卷,他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于是为了避嫌,他把这份试卷取为第二名,拆封后,发现这个试卷是苏轼的,与苏轼一起被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一批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这样欧阳修就给北宋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苏轼还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还经常把他自己以前写的文章拿出来修改,他夫人说他,都这把年纪了,还操这个心,难道怕先生骂?欧阳修却说,不怕先生骂,怕后生骂。欧阳修一生推荐的人很多,比如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而且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也得过他的推荐。
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仁宗时期出现,欧阳修推荐了五位,可见欧阳修眼力相当强劲,慧眼识珠,他推荐的人最后都成为了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对北宋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乃至影响到了后世,可见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伯乐,欧阳修这样的人不仅是民族之幸,也是国家之幸,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研究。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北宋名士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关于欧阳修提携后辈再《宋史·欧阳修传》中有这样的一句评价:
1、欧阳修与曾巩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年少成名的曾巩在自己二十三岁的年纪又一次经历了科举的失败,而在他倍感失落前路一片黑暗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此人就是当时已是享誉天下的欧阳修。
曾巩以一封《上欧学士第一书》作为自荐信,并附有一份对时事分析《时务策》。其中不仅展示了自己优秀的文学功底,还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态度,并透露出希望拜入欧阳修门下的愿望。欧阳修看过后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广文曾生,文识可骇”,并欣然收入门下加以细心指导。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终于如愿以偿进士及第,成为了日后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最终凭借其散文、诗词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占据“唐宋八大家”一席之地。欧阳修对曾巩这个***有过这样的评价:“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可见对其满意程度可想而知。
2、欧阳修与“三苏”
首先要明确一点,“欧阳修是苏洵、苏轼、苏辙三人老师”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中高中,故称苏轼、苏辙二人出自欧阳修门下是没有问题的。但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则是因为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由其向朝廷推荐后,苏洵才名扬天下步入仕途。所以欧阳修与苏洵是以平辈论交,并没有师徒之实。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想必很多人都对《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有印象,这就是讲述苏洵27岁开始发奋读书的故事。由于苏洵早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他将从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从头开始埋头苦学终于文章大成。嘉祐初年(公元1056年),年近半百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二子进京游历参加科考。苏洵所作的《权书》、《衡论》等十几篇文章受到了欧阳修的大加赞许:“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效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而此间籍籍无名的苏洵也一时间名动整个开封城。虽然欧阳修的名气远大于苏洵,但二人却一直以平辈的身份相交甚厚。在苏洵去世后,欧阳修为其所作《苏洵墓志铭》。
欧阳修是四川人,出生的时候,家境不错,父亲是军官,所以他也是个官二代。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欧阳修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到湖北投靠叔叔。
欧阳修失去了官二代的地位,但是他还没有一无所有,还拥有一笔潜在的“财富”,那就是其母亲是大家闺秀,可以让他在童年时受到良好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才华,在当地非常有名。
不过欧阳修的成功之路却非常坎坷,两次参加考试都落榜,直到22岁那年才在国子监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第二年高中进士,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其实欧阳修只是有才华,早年并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在地方当官的时候,他并不在乎自己的政绩,不喜欢大刀阔斧搞什么改革,不热衷轰轰烈烈搞形象工程;他主张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
归根结底还是欧阳修太贪玩,还是个文艺青年,把精力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
他写的词被谱曲之后,成为流行金曲,在全国流行广为传唱,甚至还传到了辽国。
即便如此,欧阳修治理下的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一片繁荣景象。
欧阳修也不是完人,喜欢喝酒,喝就一醉方休,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喝酒后的杰作。
欧阳修不拘小节,曾经跟自己的外甥女有染,外甥女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嫁给他侄子后,又跟仆人私通,事发后在大堂上将欧阳修招了出来,欧阳修因此被搞得声名狼藉。
导言
欧阳修算起来确实可以是导师级别的人物,他至少选择了大宋朝最核心的骨干,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欧阳修的提拔,大宋文坛会冷清许多。
我们来看看他都提拔了哪些人。
1.曾巩。 这是八大家中最缺乏存在感的人,但是王安石对于曾巩可是把他比作圣人除了商业互吹,也说明了曾巩的水平不错。
想一下,他的老师就是欧阳修。宋仁宗庆历元年,当时还一文不名的曾巩,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展示自己的才情,表达自己的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赏识不已。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悉心教导。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1057)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2.三苏父子
这三人几乎都和欧阳修有过关系。
当时欧阳修有个政敌叫张方平,在成都做太守。苏洵就带着苏轼和苏辙去拜见张方平,希望这个政界和文坛双大佬,能提携他们父子。张方平认为自己还不够格,于是就写信给欧阳修,希望他能提携三苏父子。按照欧阳修的直脾气,完全有可能把三苏父子痛揍一顿,撵出们要饭去,但欧阳修看了苏洵的文章后,大加赞赏,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3.王安石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真想自己的孩子愚笨吗?
本人觉得这就是明显酸秀才的特征,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劳资天下第一,社会就必须认可、官府就得重用。殊不知你那自视清高、酸臭的脾气,在当时跟本就没人欣赏,尤其是又不懂得官场规则。其实官场并不需要你多有知识,需要的是你有多会识大体、和群意,而不是这种格格不入的异类。像这种人不管多有知识基本都不会有好结果。最后变得像疯子一样牢骚满腹,还糊涂不醒的埋怨自己是怀才不遇。真是可怜又可悲!真的不管处在什么时代这都是不变的规律。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是苏轼《洗儿诗》中的两句,其写这首诗的本意,并非真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而是感慨自己一生的坎坷困苦,有感而发。
苏轼是北宋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豪放派)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做过宰相。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苏轼的人生命运,可以说是一个***,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充溢着神奇灵异的色彩。
苏轼从21岁考取进士,开始走入社会,到65岁去世,一共有44年,去除为母亲程氏丁忧3年,为父亲苏洵丁忧3年,几乎有将近一半的人生,是作为罪人的身份生活的。
黄州流放,从元丰三年,到元丰八年宋神宗死,5个年头,加上流放之前的乌台诗案108天,是6个年头;惠州流放,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直到东坡去世的公元1101年,共计8个年头。
苏轼在宋仁宗时,参加制科考试,宋仁宗很赏识,拜了宰相,到了治平年间,苏轼在宦海浮沉已经多年,宋英宗也屡次要让他直接做翰林学士,知制诰,但却被当时的宰相韩琦等人以资历不够阻拦了下来。
后来,宋神宗也多次想重用苏轼,但这时又出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重用。苏轼被王安石一党“巧抑其资”,得了外放,做了杭州通判。后来又多次流放,而有“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洗儿诗》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刚经历过人生重大变革的苏轼,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为爱子,更为自己。诗的前两句是“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意思是,别人都盼着子女能够聪明颖达,将来也就不愁前途,而苏轼总结自己一生境遇,却深感自己就是被所谓的“聪明”耽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意思是,希望新生的孩子将来能够保持愚钝鲁直,不似自己,如此一来便可以无灾无难,安安稳稳地成为像现在被朝廷重用的公卿大臣。
这是苏轼坎坷仕途之余的慨叹!他是中国古代的全才,却命运多舛,几度遭遇贬谪,希望子孙不要步其后尘,做一个简单快乐之人,但是出于封建社会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又希望子孙前途无量,官至公卿,这种愿望可怜可笑,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令人摇头叹息。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侍妾王朝云曾为苏轼生下第四子苏遁。苏轼中年得子,邀亲朋好友喝满月酒,席间信手戏作《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看似浅显,但“惟愿孩儿愚且鲁”并非是真的希望孩子长大后又蠢又笨,只是说反话罢了,实则是讽刺朝廷用人妒嫉贤能,影射所谓的"公卿",大都是无能之辈。不过,诗的最后一句又反映了苏轼对待功名矛盾和复杂的心态,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金榜题名,享受公卿的荣华富贵。科举时代,"功名"二字如同烙印刻在每个读书人心里,是很难抹去的。不幸的是,这个小儿子并没有如愿"无灾无难到公卿",而是很小就夭折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蒙书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蒙书画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rtongyifu.com/post/6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