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沈周书画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沈周书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沈周的艺术特色?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王蒙东山草堂图赏析?
王蒙的《东山草堂图》,原为项元汴旧藏,后入清宫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东山草堂图》画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即王蒙四十岁以后所作。此时,王蒙已初具自家风貌,用笔切实稳厚、灵活松快,极细微处,均无轻率之笔,其笔墨已有一种稳重苍郁的意象。
此作品通幅用笔,皆切实而稳厚。虽树干钩籐,山间苔点,极细微处,均无轻踪之笔,故别有一种稳重苍郁意象。后人中如沈周,得力于此者甚多。从元代开始,随着文人进入画坛,绘画的材料由原先的绢本渐渐改用了纸本。绢本利于勾勒、渲染,而纸本较粗糙,笔墨易出现迟涩、松毛感,因此也就形成了元代绘画“干笔皴擦”的笔墨特点。这点在山水画上反映最为明显,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东山草堂图》画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即王蒙四十岁以后所作。此时,王蒙已初具自家风貌,用笔切实稳厚、灵活松快,极细微处,均无轻率之笔,其笔墨已有一种稳重苍郁的意象。
此画作隔水草堂,磊石重叠,秋林疏爽,高士闲居。图中山石的形制皆偏于方。无论是松树的勾、皴,柏树的叶点,其它杂树枝叶的双勾,还是山石的皴线、苔点,都刻画得极其密实、精细。
全图敷以淡赭色,而淡赭色与层层墨色生发后,使笔墨尤显得苍秀。
文征明学书经历?
文徵明8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人怀疑他是个***,但父亲文林却很看重他,认为他会大器晚成。
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
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
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后更名为征仲,号停云,因为先世是衡山人,所以也号衡山居士,世人也称之为“文衡山”,长洲人。文徵明是明代的画家、书法家也是文学家、鉴藏家,诗文书画全都精通,人称“四绝”。在绘画方面,他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方面,他是“吴门书派”的领导者之一,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在文学方面,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也就是***剧里经常提到的“江南四大才子”。
这样一个颇有成就的艺术大师,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是别人眼中的“笨孩子”。反观吴中四才子的其他三位,祝允明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五岁能写大字,九岁就能作诗;唐寅年仅十六岁参加“童生试”就高中第一名案首;徐祯卿在家中没有什么藏书的情况下,16岁就著有《新倩集》,知名于吴中。相较之下,文徵明八岁时还不会说话,甚至有人怀疑他是的智商有问题,直到十一岁才能将话说清楚。好在出身在书香门第的文徵明有一个很好的父亲,父亲文林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他没有轻易放弃,一直很看重文徵明。当然文徵明也没有令父亲失望,跟着当时的状元郎吴宽学习经史子集,跟着李应桢学习书法,跟着沈周学习绘画,后来终于“大器晚成”,各方面都十分精通。
文徵明的仕途之路也颇为坎坷,十六岁的他在父亲病逝后,哪也没有去,一心就想着科举入仕光宗耀祖,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他总共参加过九次科考,九次都没中。直到五十四岁,他以岁贡生的身份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侍诏的职位,这才算正式入仕了。然而官场的生活黑暗又***,同僚之间还会相互打压排挤,这与他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待了三年后就辞官回乡了。之后就一直在家中以文墨自娱,不在过问世事,这也让他进入了艺术创作上的高光时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沈周书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沈周书画作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rtongyifu.com/post/6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