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十七贴书画作品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十七贴书画作品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十七帖是什么字体?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约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王羲之书法《十七帖》是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吗?你是怎样看待《十七帖》?
对,是卷首因“十七”名之。
为学草书的经典法帖。《十七帖》是一部汇集,共有二十七帖,计一百三十四行,一千一百六十六字。
“羲之书法晚乃善”。在王羲之众多传世书迹中,《十七帖》属晚年力作,是无可争议的草书精品,如在《七十帖》中说“吾年垂耳顺之年”。即年近六十,而王羲之年五十九卒,可以说是他的晚年绝笔。
晚年的王羲之,从此帖中可知他心境坦然,如在《儿女帖》中叙及“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同母所生。孩子们婚嫁的事情基本完成,就差一小儿王献之还没有完婚了。等到小儿办完这桩婚事,我就可以放心去你那边(益州)游玩了。现在我的孙辈和外孙辈共有十六个孩子,足可以让我感到欣慰了。”
由此可知,《十七帖》大多是在王羲之无拘无束状态下,信手而成。正如宋代朱熹所言“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从自己胸襟流出,窃意书家者流虽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
一、 点画静中有动,笔断意连。起笔迅疾力大,大多以切笔落纸,触纸便以形成笔势。如图一的“十七”两字。
二、要“透过刀锋看笔锋”。此帖刻工虽精良,但很难表现微妙之笔法,有的甚至被刀痕所掩盖或磨去。如图二中“大”的一捺的收笔,“多”字最后一笔的弧度,都明显被刻工“处理”。难辨其笔法笔势。故在lin
三、法度谨严藏于字中,看似顺手书作,实乃风規自远。虽为草书,源于章草,行笔如行、如楷。如图三的“高尚”两字。临帖要注意点画笔法沉着而流畅的同时,尤其要细心观察细节,“点、转折以及弧度的差别微妙”,笔势完全不同。
四、行笔内敛沉着,既劲挺遒健又流畅而恣美,转折、提按、使转、节奏、虚实等自然天成,笔法、笔势清晰,收笔或断,或顺势,或连下一笔,错落有致。
王羲之《十七》帖的得名,就是卷首“十七”二字得名。
这是一组王羲之写给友人书信合辑。全帖由二十八封信件组成。行草书。这组信件的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学习王羲之书法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料。
这组书信合辑原为唐太宗收集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一组。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派人四处搜集王羲之书法。除了问疾吊丧的以外,全部装裱成卷。每卷一丈二尺。现在大家看到的《十七帖》是摹刻拓本。墨迹仅有《远宦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另外一帖墨迹《游目帖》,是唐代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藏于日本宫崎私人手中。十分不幸的是,二战时期被美国投下的***摧毁。
《十七帖》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有“书中龙象”之誉。帖中的书风随情绪的变化而起伏迭宕。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在帖中表示的淋漓尽致。王羲之书法最大的特点,便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在是他的这种书风,迎合了帝王们的治世理念。梁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宋徽宗,乾隆皇帝……众多的帝王都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
现在学习草书的朋友,对《十七帖》的临习也情有独钟。它没有张旭和怀素那样一泻千里的奔放,使学习者难以找到学习的节律。《十七帖》的连带不多,但气韵洞达。笔意贯穿。这对初学草书的人来讲十分有利于学习了解草书的笔势。学习的难度没有张旭,怀素的狂草大,而法度与用笔的精巧又远胜于二人。用笔乃是学习书法的根本。这也是就是《十七帖》被广泛学习的重要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十七贴书画作品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十七贴书画作品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rtongyifu.com/post/77706.html